修復後的「宮原眼科」,如今作為鳳梨酥門市使用
約莫於一年半前,在本網誌介紹過的「宮原医院」,或稱「宮原眼科」,目前已經「整修」完成。關於之前的狀況,可以參考本網誌的這篇文章:雖然說是整修,不過對照原始的面貌,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建築了。真正保留的部份,大概只有左側和部份騎樓,後方則是一棟使用了玻璃帷幕的現代建築。老實說如此景象,與我想像的結果,有相當大的不同。我本來以為,會按照他最早的外觀修復,然而呈現出來的結果,對我來說有一種很強烈的衝突感,也就是殘破的舊建築與新穎的新建物。(2010/6/24發表)
有趣的是,鳳梨酥業者仍將這間店取名為「宮原眼科」,並在相關商品上印上宮原眼科的圖樣。由此看來,業者應該是知道這棟建築的歷史,也更讓我好奇,會這樣整修的理由。這間業者是在頗富盛名的「日出鳳梨酥」,從業者其他分店和商品包裝,大概就可以知道他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這間分店,也同樣的有所特色......
本篇拍攝日期:2012/1/17(特別註明者除外)
基於好奇心,我決定直接走到騎樓下看看。在保留的騎樓下,他們設置了類似咖啡吧和冰淇淋店,有種戶外咖啡廳的感覺。至於右側騎樓則是完全拆除,僅留下拱形結構。本來只要拍外觀,後來想要看看內部實際狀況,就踏進了店裡。幸運的是,店員表示店內可以攝影。基本上保留的區域,差不多就是本篇第二張照片的部份,一樓是商品陳列區,二樓則是預定作為咖啡廳。至於另一半,則是挑高的建築。老實說店員很客氣,也許試開幕期間,因此還提供茶和鳳梨酥給人享用。不過我不太好意思拿,因為我沒有要消費,甚至還打算發這篇文章對建築本身提出疑問。不然除此之外,這家的糕餅其實蠻好吃的,我家還有沒用完的禮券。(笑)
看到這樣的結果,我的心中是百感交集。這也讓我想到曾有讀者在本網誌關於華山車站的文章下,所做的留言:
我想請問一下,這棟建築物要被保下來的原因,就單純是鐵道迷的私心還是它只具有時代的意義嗎??以我的立場來說,我並不反對古蹟再利用。我當然不期待華山車站恢復為貨運站,天天有火車跑,也不是說希望宮原眼科修復後,真的在裡面開一間眼科。但我希望至少可以恢復成最早的原貌,讓人們可以知道這棟建築在過去曾有的風貌,並與過去的記憶做連結。而未來的人們看到這棟些建築,可以遙想當時的情況,也可以對該建築本來的使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你們有想過都市再生,要給他甚麼樣的新生命,才得以被保存下來呢?
我去過那邊,那裡的綠地跟舊車站所產生的氛圍,感覺真的很舒服,靜靜的坐在那邊,觀賞都市裡的繁忙,有一種鬧中取靜的感覺
-匿名讀者於「車站散步-華山車站」的留言
我想古蹟保存和再生,並不是完全對立的。例如部份古蹟,在不破壞大部分結構的情況下作為餐廳,就是例子。又如高雄的「打狗鐵道故事館」,曾經是縱貫線全通時的打狗驛,之後作為貨運的高雄港站使用,如今在相關團體的奔走下保存下來。在平時,同樣的可作為市民休憩的公園,但也不失保存鐵道文化的功能。
一樣是綠地,但對於舊建物的保存態度完全不同。的確,我也覺得華山車站的綠地很舒服,改成公園也不錯。但我無法接受的是,台北市政府不只對站房上色,事前甚至拆除了蒸汽火車加水塔等,明明可以跟環境結合的歷史財。至於華山車站上色問題,我所主張的理由,如上一段所述。讀者留言所保持的意見,我想也沒錯。
我曾在介紹宮原博士的文章中貼過的連結,似乎對於整修結果也有一些討論
《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UTF-8) - 台中市原宮原武熊氏眼科醫院修復日記就我的想法來說,當然比較希望可以修復原狀。但是也不可否認,因為日出買下來整修,才有機會「重生」。就上面連結中網友的說法,宮原眼科的建築當時已是危樓,拆除右側是必要之惡。如果今天是其他業者買下,也許會直接剷平興建大樓吧?相較之下,至少現在業者還願意使用「宮原眼科」這個名稱,不管是為了尊重歷史還是商業考量,多多少少對於這段過去有所保留,而不是完全的抹去。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的話,現在的結果似乎也不太差?
只是這樣一來,這棟建築還是本來那棟嗎?或是說,這樣子做真的比較好嗎?也許答案就要看大家自己的想法了,當然,這沒有正確答案......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心痛!10年或20年後再改裝,它可能就會離原貌更遠,或者從此消失!
回覆刪除先進國家對有代表性的老建築,其商業運用往往對外觀是保留原貌修復,內部再以現代手法設計,一個有(代表性)的老建築是反應當時的生活.藝術.文化!
(復舊)背後的態度是對在地藝術文化有責任與情感!
(巔覆)的本質只是用老建築的藝術文化價值,做商業利用而已!
在我看來又是一件強暴(老建築)玩設計的作品!!!
Full of BS...
刪除我想,大家都是愛戀台灣的建築、文化與歷史,而台灣的歷史建築,在政策的消磨下,也逐漸稀少。
回覆刪除然而,無論業者今天進行怎麼樣的再利用,我們都應該回到建築物的本質,今天這棟建築並不是"古蹟",而是"歷史建築",所以在在利用的規範上是不同的。
在2005年文資法修正後,就努力的定義出古蹟與歷史建築的差異,然而在修正後的法案推到立法院之時,法條卻被不熟悉名詞定義的立法委員修改的曖昧不明。
但根據家師的解釋,歷史建築的定義與規範,在草創之初,是參考歐洲,對於歷史建築保存的定義,而非日本定義(兩者相當不同)。
在歐洲,歷史建築再利用,那怕是只保留一片牆,其餘建築重新建造,都是歷史建築再利用。
只是設計反映了設計師的素養與文化人文,當然也跟業主的人文有相當到的關係,再怎麼說,宮原眼科終究是保留下來了,在我在台中念書之時,他只是充滿異味的廢墟,根本不會有人去接近、大眾也不會去注意與思考。
如今這樣的變化,也許是一個有趣的發展,畢竟以台中火車站附近的沒落之情形來看,這也許是帶動區域活化的一個轉變。
我想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審思這件事,同時,期待,在未來醉月樓與摘月樓開幕之時,能夠傳遞出宮原眼科的歷史與哀愁,為後人們帶來更多省思。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另外,原樣保存,是"古蹟"的定義。(如有興趣可以參考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定義。)
回覆刪除所以在於歷史建築的修復,我個人傾向現樣保存。
在現樣保存的同時,其實才是真實的紀錄了這棟建築的歷史與哀愁,就像是一個人的一生歷程,到最後的樣子,總不能因為老化的樣子很醜,就把他整形成18歲青春年華的樣子吧。(笑)
該如何保存與修復,一直是千古爭論的問題,歐洲主張現樣保存,塌就是塌,立就是立。但這是因為歐洲的材質是磚石構造(萬年不腐,頂多長青苔),所以他們頂多是蓋個玻璃罩延緩塌的風化。然而對於木骨構造的東方國家,卻會面臨材質被蟲蛀與腐爛的問題,所以強調的是技藝的保存。
這棟建築,是木骨磚石構造,所以使用歐洲的保存方式,其實也是滿有趣的,我想。
我覺得現在這個樣子很有趣,至少,是我最後見到他的樣子沒錯,(崩塌、甚至還長了一棵大樹)只是多帶了一朵大大的烏雲在頭上。也許是因為被人們遺忘太久了,所以生氣到冒黑煙吧!!
畢竟今天,他最終的目的是商業建築,在商言商,商業建築需要營運的空間與設施、消防,如果採用原樣保存,我想業主也會非常的頭痛。
一點點小小的感想,提供您參考。
當台灣設計師的美學素養達到一定水準之後,
回覆刪除這樣的歷史建築再利用手法只會越來越常見,
保留的意義也日趨於精神層次而非硬體,
個人非常樂見台灣也能做到如此高層次的設計,
不再只是建物完全保留在那邊當蚊子館,
而能順應現代人的生活,讓建築留下更多的故事
其實這樣的改建沒有不好
回覆刪除古蹟如果一樣放在那邊
永遠都是默默無聞的古蹟
因為這樣的改造
讓他不會變成廢墟
或許現在看到的樣貌
並非原貌
但增加大家想要知道歷史的興趣
會更想要了解這裡的一切
小小淺見:)
我個人是覺得...
回覆刪除這討論有點像是貝律銘當時在羅浮宮蓋了那座透明玻璃金字塔時的盛況~
大家也是罵翻了耶~~哈哈哈哈哈哈
版主您好
回覆刪除我很認同您的看法
認為業者再利用時應該還有更細膩的做法
純粹提出一個討論議題
木造的騎樓天花其實在大地震前所建
大正年間的磚造街屋還滿常見到的
比方說市府路和民族路口
靠近吳眼科的對面就還有一排
至於宮原眼科是否也為木造樓板(天花)
因為沒做調查研究就修
現在也只能靠樑位和牆面遺址來判斷了 :(
(應該很有可能
磚洞很細)
天花板是舊的,擦乾淨而已
刪除天花板是舊的,擦乾淨而已
刪除古蹟新皮,在我去上海出差時去的1933老廠房時,也是一樣的感覺。
回覆刪除主要是棟大型的牛隻屠宰場,進入大廳以為是可以拿到介紹古蹟的簡介,卻都翻不到,僅翻到的是內部各層樓的餐廳表。
很多人來這拿單眼相機拍照,主要是拍攝內部建築構造,但是我想看的東西也沒有,感到無趣。
古蹟商業化,賺的或許比單純古蹟還得多,但是再多錢也換不回當初古蹟的面貌。
從小學開始通勤經常經過此區,看著中區由興而衰,感慨甚多。即使對建築手法不一定認同,但是對日出願意把一個荒地變成吸睛的商業用建築還是感動的~ 中區已經沒落多年,我想這種改造也算是在現實與理想間的折中。至少吸引大家注意老屋新生的議題,也告訴業者這是一條路子,中區還有不少危樓老屋,也許下一棟會更好?!
回覆刪除沒達到古蹟的條件,
回覆刪除真的沒必要去還原它,
就算可以修復沒有當時的材料,
又有多少機會能修到以前的樣貌,
再好的仿古技術去還原它,
頂多就是一個贗品。
台灣多少寺廟花一堆錢修復,
結果搞地成不新舊不舊的鳥樣。
給一個建物再生並不是讓它變成藝術品,
況且建築藝術價值是很難定義的,
當環境時空背景都不是從前種種,
都市更新並不只侷限於全砍跟全回復兩種二分法。
很喜歡您懇切的分享,擅自把本篇連結加到我的文章末當參考了,如有不妥請告知:)
回覆刪除我雖然熱愛廢墟,自私地希望廢墟該保持廢棄的狀態,但畢竟街道是屬於「人」的,中區值得這樣再生美麗的空間;畢竟除了「屹立」,「改變」也是建築存在的本質,時代前進,人會成長,與其放任古老的美麗事物消逝,不如透過創意與敬意,以嶄新的型式來延續她們的生命。
現在的樣子就是最好的答案,沒有辦法接受的人都是和現實脫節的。
回覆刪除太有深度了!!
刪除從結構上來看,原來有非常多的木造結構(從正門的磚樑凹潮就可窺知一二),木造結構到了現代,建造跟維護成本都非常的高,如果還要依古法復原,加上人工成本恐怕非常可觀。我覺得日出已經請人設計盡量保有原先建築物堪用的部分(二樓當裝飾的木樑就是),並用鋼骨結構來支撐舊結構,個人認為這已經是非常折衷的好設計了。若說到破壞,其實比照日據時代原有的外觀&民國50,60年代的照片,其實可以知道,這建築物早在國民政府時代拿來當衛生局時就已經被大大破壞掉它的歷史價值了。
回覆刪除從結構上來看,原來有非常多的木造結構(從正門的磚樑凹潮就可窺知一二),木造結構到了現代,建造跟維護成本都非常的高,如果還要依古法復原,加上人工成本恐怕非常可觀。我覺得日出已經請人設計盡量保有原先建築物堪用的部分(二樓當裝飾的木樑就是),並用鋼骨結構來支撐舊結構,個人認為這已經是非常折衷的好設計了。若說到破壞,其實比照日據時代原有的外觀&民國50,60年代的照片,其實可以知道,這建築物早在國民政府時代拿來當衛生局時就已經被大大破壞掉它的歷史價值了。
回覆刪除會有人閒閒沒事花大筆的錢去整修,重現古蹟的原貌嗎?
回覆刪除若要使古蹟不被歷史長河淹沒,就必須在還原度、使用方式等方面作讓步
並非一昧的要求復古,而是在其中找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