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的前世今生

スカイライナー:成田湯川駅通過
最高時速160km/hr的スカイライナー通過成田湯川駅
(15/06/25攝)
成田機場至東京都心交通一直是重要課題。由胎死腹中的成田新幹線、陰錯陽差誕生的東成田駅,以及後來的 Narita Express (N'EX) 與 Skyliner,接駁時間都遠大於東京灣旁的羽田機場。直到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成田Sky Access線)誕生,成田機場與都心的時間才大幅縮短。

營運模式: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與北総線
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正式名稱為京成成田空港線,2010年全線通車。與京成本線相比,スカイライナー(Skyliner)都心至機場的時間由51分鐘縮短至36分鐘。其中印旛日本医大-空港第2ビル可以最高時速160km/hr行駛,與ほくほく線並列日本營運速度最快的在來線(但ほくほく線自2015年3月15日特急はくたか退出後,目前無列車以160km/hr行駛)。

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區間為京成高砂-成田空港,其中京成高砂-印旛日本医大與北総線共用路線,營運模式大致如下:
  • 特急スカイライナー
    行駛京成上野-日暮里-成田空港間,搭乘時需支付ライナー券費用
  • アクセス特急
    停靠站較スカイライナー多,但非對號、不用特急費用。
    營運模式如下:
    成田機場⇔京成本線・押上線-都営浅草線-京急本線⇔羽田機場
    成田機場⇔上野、日暮里
    成田機場⇔京成本線・押上線-都営浅草線-西馬込
  • 北総線
    北総線以普通列車為主,
    印旛日本医大⇔京成本線・押上線-都営浅草線-京急線
成田湯川駅:アクセス特急(京急の車両)
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許多列車與地下鐵、京急線直通,
照片為使用京急列車的アクセス特急
(成田湯川駅,15/06/25)

複雜的產權與營運公司
乍看之下,這段鐵路僅有京成電鐵經營的「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以及共用路線的北総線,但營運公司與產權其實十分複雜,以下節錄日文Wikipedia的表格: 
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
「營運公司」與「擁有路線之公司」

京成
高砂
小室 印旛日本医大 成田
湯川
(接続点) 空港
2ビル
成田
空港
既設區間 新設區間 既設區間
運行
京成電鉄
(第2種)
北総鉄道
(第1種)
北総鉄道
(第2種)


東日本旅客鉄道
(第2種)
保有
千葉ニュータウン鉄道
(第3種)
成田高速鉄道アクセス
(第3種)
成田空港高速鉄道
(第3種)
在台灣,台鐵歸台鐵、高鐵歸高鐵,各自在自己擁有之路線上營運。但日本的鐵路公司並非如此單純,依據鉄道事業法可分為三類
  • 第1種:在自己路線上跑自己的車(跟台鐵、高鐵一樣)
  • 第2種:借用其他公司的鐵路營運
  • 第3種:自己不營運,專門幫別人蓋鐵路,或將擁有之鐵路給其他公司跑
同一家鐵路公司未必只有一種身份,例如上表的北総鉄道在小室以西跑在自家鐵路(第1種)、以東跑在其他公司擁有的鐵路(第2種)。

因此,スカイライナー上野-京成高砂在自家路線上,京成高砂-成田機場則跑在其他4家公司的鐵路,這是台灣難以想像的光景。更讓人錯亂的是,京成電鐵持有這4家公司的股份(笑)。這劃分與歷史淵源有關,將於下節敘述。

隨新市鎮計畫興建的北総鉄道
北総鉄道最早並非為機場接駁而建,而是隨新市鎮計畫ー「千葉ニュータウン(千葉 New Town)」而誕生。

千葉ニュータウン位於首都圈近郊的千葉縣西北部,是僅次於多摩ニュータウン(東京都西側)與港北ニュータウン(位於橫濱)的大型新市鎮。該計畫1966年由千葉縣政府展開、1970年開始造鎮,宅地開発公団之後加入。原計畫開發2,912公頃之土地、吸引34萬人入住。
北総線・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計畫變革圖 (svg下載
當時新市鎮計畫兩條連外鐵路:連結京成電鐵的「北総線」,以及直通都営地下鉄新宿線的「千葉県営鉄道北千葉線」。如上圖所示,兩條鐵路會在新鎌ヶ谷-小室間並行。北総線止於小室,小室以東則是北千葉線與成田新幹線的路廊。

由於當時京成電鐵經營狀況不佳,1972年成立的「北総開発鉄道」主要股東除京成電鐵外,還包含千葉縣、宅地開発公団與沿線行政區。這種公部門與私部門合資的鐵路,在日本稱作第三部門鐵路(第三セクター鉄道)。1979年,北総線北初富-小室通車,同年居民開始入住。

前段提到的宅地開発公団,歷經多次更名整併,分別稱作住宅・都市整備公団、都市基盤整備公団,現為都市再生機構。這些名稱在底下仍會提及。

1970年代因石油危機等因素,千葉ニュータウン計畫被迫縮小。北千葉線計畫亦於1978年凍結,小室 - 印旛松虫(今印旛日本医大)的興建許可轉移給宅地開発公団。

住宅・都市整備公団分段完成這段鐵路,1984年千葉ニュータウン中央站通車、1995年印西牧の原站通車、2000年印旛日本医大站通車。小室-印旛日本医大並非由住宅・都市整備公団親自經營,而是委託北総開発鉄道。因此公團屬第3種鐵道事業者、北総開発鉄道屬第2種鐵道事業者。

上述區間加上1991年開始營運的北総線京成高砂-新鎌ヶ谷,列車可直達京成本線與都心,北総・公団線全線通車。

2004年都市基盤整備公団整併為都市再生機構之際,決定廢止鐵路事業,小室-印旛日本医大之鐵路有償轉移給京成電鐵子公司「千葉ニュータウン鉄道」,同樣屬於第3種鐵道事業者。同年「北総開発鉄道」更名為「北総鉄道」、「北総・公団線」更名為「北総線」,成為今日的樣貌。

順帶一題,北総線最早直通新京成線,分支點在新鎌ヶ谷附近的北初富站。但1991年後北総線經新鎌ヶ谷、京成高砂直通京成本線,通往新京成線的聯絡線即於1992年廢止。

通往成田機場的捷徑: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
成田機場興建衍生之爭議導致成田新幹線窒礙難行,1978年機場啟用時,鐵路交通僅能仰賴距航廈有段距離的京成成田空港駅(今東成田駅)。詳細請見本網誌「2015日本首都圈:探訪東成田駅」一文。

為改善機場交通,1982年提出3個方案:
  • A案:循成田新幹線路線興建
  • B案:由北総線延伸
  • C案:JR由成田線分歧(N'EX)
當時運輸省(今国土交通省,相當於交通部)選定B案,但C案反而較早推動。1991年,JR成田線、京成本線可直接通往成田機場航廈。這段聯絡線由「成田空港高速鉄道」所有,JR東日本與京成電鐵皆擁有該公司股份。

B案於1999年具體化、2002年成立「成田高速鉄道アクセス株式会社」,並於2006年正式動工。印旛日本医大-成田空港依成田新幹線之計畫路線新建鐵路,並同時改善北総線與成田機場內的鐵路。全線在2010年正式通車。

由於與JR東日本營運無關,新路線並非由「成田空港高速鉄道」所有,而歸屬另外成立的「成田高速鉄道アクセス株式会社」。該公司由成田国際空港株式会社、千葉縣與京成電鉄等法人共同出資。這也是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由4家公司所有的原因。

參考資料
------
雜談
成田スカイアクセス線所涉及之歷史,在日本大概也算十分特殊的例子。其實原本僅想簡短介紹該路線歷史,搭配6月實際探訪的照片與遊記。但實際瀏覽Wikipedia,卻被各種公司名和年代搞亂,最後決定獨立成一篇網誌。

若要解釋清楚,勢必解說鐵道事業者分類與第三方鐵道等台灣不熟悉的制度,希望以上解說容易讓人理解,即便用語可能不夠精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