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uen(盧昂)位於法國諾曼第大區,同時也是大區首府。作為藝術與歷史之城,這裡是法國學術重鎮與交通樞紐。去年參加公司員旅訪法,盧昂成為我在歐洲首次下榻的城市,也是第一次體驗歐洲多樣性與一體化的大眾運輸。
本篇拍攝日期:2019年9月21日
※更多照片分享於Flickr相簿
盧昂輕軌稱為「Métro」,如同許多城市對地鐵的稱呼。路網呈現Y字形,全長約18.2km,最有趣的是市區段約1.7公里地下化,小巧車廂與高規格路線產生對比。
相對於 Métro貫穿南北,TEOR (Transport est-ouest rouennais) 顧名思義是橫斷東西的BRT系統。系統共有4條路線(T4為南北向)、全長38km,平均6成路段擁有專用道。T1、T2、T3三條路線在市區共線區間,雙線車道僅供BRT車輛行駛,禁止私家車進入。 除此之外擁有29條巴士路線、快速巴士、學校專車、夜間巴士、需求反應運輸系統等運具。
全區採單一票價,單程€1.70。「單程」是指一整趟旅程,由第一次驗票起1小時內可自由轉乘市區所有運具,包括輕軌與巴士。假設出外買個東西,時間內用同張票回到出發地也是OK的。維基百科提到轉乘上限是6次,但官網似乎無特別註記。
天色已漸漸轉亮,但光線仍不充足必須拉高ISO才好拍。這次專注於地下引道與街景的構圖,懶得走上橋找角度,不然在橋上拍車子與歌劇院合照也不錯。 Alstom Citadis 402緩緩離開月台,爬出盧昂舊城區。這款車在2012年取代1994年通車時引進的TFS(Tramway français standard)電車,全世界擁有眾多兄弟車種,包括高雄輕軌第二階段電車。當天將照片傳到推特,連日本網友都說我「高雄還沒搭到,反而先在法國搭到了」...…
抓住空檔在附近晃晃,廣場寬廣舒適,簡約設施減少對傳統街景的衝擊。巴士候車位置一目了然,轉乘地圖以實際3D建築繪製、清楚標示各路線與目的地。我覺得這是理想的轉乘資訊圖,但要套用在路線較多的地方似乎有困難,例如台中車站前...... 一旁就是TEOR車站,當時以為只是普通的公車專用道,多款雙節巴士跑來跑去讓我超級興奮!台灣與日本的都市大多都是單一車種,不像歐洲如此多樣。每次在外地看著通勤的人們,似乎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活力,也有種「大家都努力活著」的感覺呢。
車站前後約50m的白色破折線供光學引導裝置使用。這套技術來自Siemens,透過數位攝影機讀取地上記號,確保車子進站時可距離月台6公分,提供更好的無障礙環境。規劃初期曾考慮導入Irisbus Civis,但因技術問題與耗油關係而放棄。 搭上Heuliez GX437 BHNS,解鎖在歐洲搭雙節巴士的成就,結果因為前面提到的誤會,搭一站就在Cathédrale下車了。順帶一題,車型結尾的BHNS是法文「高服務品質巴士」的縮寫,也是法國對BRT的稱呼。既然下車了,看看附近街景如何,這條街除了專用道與人行道,完全沒有私家車的空間。人們悠哉地騎著自行車與滑板車從我眼前晃過,但維基百科說專用道禁止自行車進入啊(笑)。
車站與各地輕軌車站類似,擁有自動售票機、LED到站顯示看板等設備,相關裝飾也十分類似。不久之後搭上由Irisbus Créalis Néo 18運行的T3,每個車門各一台驗票機,並裝有LED與LCD資訊顯示器。線上幾款車都是4門低地板巴士,對於加快乘客上下車有幫助,也可減少乘客不想往車廂後半段站立的狀況。 在飯店最近的Saint-Marc下車,一旁恰好有早市,蔬果、家具、書籍等應有盡有,也是不錯的文化體驗。但礙於時間不夠,遠遠拍張照就離開了。
後來與同事會合後,乘坐遊覽車前往當天第一個景點,沿途剛好看到類似BRT總站的地方。這站是Mont-Riboudet Kindarena,因位於通往高速公路的要衝,並擁有大賣場與運動中心,特別規劃Park and Ride機制讓乘客將私家車開來這裡停車,再轉搭大眾運輸系統。
本篇拍攝日期:2019年9月21日
※更多照片分享於Flickr相簿
Public Transport in France : Normandi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ail02000/albums/72157711988702116
盧昂大眾運輸簡介
盧昂大眾運輸由Réseau Astuce統籌規劃,由5間業者服務都會區約50萬人口。其中輕軌、BRT、大部分巴士皆由TCAR經營。TCAR直譯是「盧昂大眾運輸」,屬於跨國交通運輸企業Transdev子公司。盧昂輕軌稱為「Métro」,如同許多城市對地鐵的稱呼。路網呈現Y字形,全長約18.2km,最有趣的是市區段約1.7公里地下化,小巧車廂與高規格路線產生對比。
相對於 Métro貫穿南北,TEOR (Transport est-ouest rouennais) 顧名思義是橫斷東西的BRT系統。系統共有4條路線(T4為南北向)、全長38km,平均6成路段擁有專用道。T1、T2、T3三條路線在市區共線區間,雙線車道僅供BRT車輛行駛,禁止私家車進入。 除此之外擁有29條巴士路線、快速巴士、學校專車、夜間巴士、需求反應運輸系統等運具。
全區採單一票價,單程€1.70。「單程」是指一整趟旅程,由第一次驗票起1小時內可自由轉乘市區所有運具,包括輕軌與巴士。假設出外買個東西,時間內用同張票回到出發地也是OK的。維基百科提到轉乘上限是6次,但官網似乎無特別註記。
出門拍車去!盧昂的早晨
第一次到歐洲充滿新鮮感,晚上享用米其林評選餐廳、跟著同事一同走回飯店,途經古典又華麗的鐘樓,感覺「真的來到歐洲了!」,讓我想到第一次去日本在道頓堀的感動(雖然現在覺得道頓堀比較像台灣)。 隔天一早用完早餐,便迫不及待「追加行程」出門拍照了!法國9月日出時間晚、日落也還算晚,早上7點許天空仍尚未全亮,走在塞納河畔街上沒什麼人。語言不通的我走在異國街道,又聽說法國治安欠佳,真是期待又緊張。穿件薄外套就好的涼爽天氣,稍微讓心情舒緩一些。步行約1.1km,來到第一個拍攝點。Théâtre des Arts: Métro與 TEOR轉乘站
Théâtre des Arts(盧昂歌劇院)對於交通宅是不錯的拍攝點,可拍攝Métro跨越塞納河、由平面轉入地下,三條TEOR也會經過這裡。天色已漸漸轉亮,但光線仍不充足必須拉高ISO才好拍。這次專注於地下引道與街景的構圖,懶得走上橋找角度,不然在橋上拍車子與歌劇院合照也不錯。 Alstom Citadis 402緩緩離開月台,爬出盧昂舊城區。這款車在2012年取代1994年通車時引進的TFS(Tramway français standard)電車,全世界擁有眾多兄弟車種,包括高雄輕軌第二階段電車。當天將照片傳到推特,連日本網友都說我「高雄還沒搭到,反而先在法國搭到了」...…
抓住空檔在附近晃晃,廣場寬廣舒適,簡約設施減少對傳統街景的衝擊。巴士候車位置一目了然,轉乘地圖以實際3D建築繪製、清楚標示各路線與目的地。我覺得這是理想的轉乘資訊圖,但要套用在路線較多的地方似乎有困難,例如台中車站前...... 一旁就是TEOR車站,當時以為只是普通的公車專用道,多款雙節巴士跑來跑去讓我超級興奮!台灣與日本的都市大多都是單一車種,不像歐洲如此多樣。每次在外地看著通勤的人們,似乎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活力,也有種「大家都努力活著」的感覺呢。
Métro地下區間體驗
礙於時間關係,買完票直接跳上車到下一站。Réseau Astuce售票機支援多國語言,也接受台灣信用卡感應刷卡,我直接用Google Pay買下去。單程票是磁條紙票,搭乘時插入驗票機後取出。另外也有非接觸式交通票證Astuce Card提供常客使用,亦可與諾曼第地區部份城市相互使用。站內不另外設置驗票機或閘門。 Palais de Justice是這次目的地,挑高設計與跨線天橋難以想像是座輕軌車站。除了電扶梯與寬敞月台,現代化輕軌當然少不了無障礙設施,月台為配合無階設計降低高度,這是我第一次在地下車站離軌道那麽近啊!隧道內則設有通風風扇,以及因應視野受限的閉塞號誌,真是高規格。 車站有座特別設計的沈降廣場,再往上走是盧昂舊城區,書本和網路上看過的歐洲街景實際出現在眼前。目光轉到巴士站亭,我發現法國不少城市設有巴士到站資訊,但多採用液晶顯示器,而不像台灣或日本以LED或LCD螢幕為主。 隨著尖峰時間結束,班距由4分鐘變為8分鐘一班,實在沒什麼時間去SNCF車站拍車,決定返回Théâtre des Arts。由於位於引道,Théâtre des Arts天花板較矮、車站本身也設在坡道上。距離團體集合時間剩40分鐘,決定先回飯店拿行李。TEOR:第一次在歐洲搭雙節巴士
搭乘TEOR其實是預料之外,雖然Google Maps有推薦這條路線,一開始在語言不通的國度不敢輕舉妄動。直到看了路線圖,才發現這段區間十分單純,搭一小段不僅有趣,還能省體力與時間。小插曲是上車看到T4路線圖以為搭錯車,趕緊在下一站跳車,後來才發現只是TEOR不同路線共用車輛而已。 TEOR平日或假日班次差距頗大。平日首班車是04:30(T2)、尖峰班距市區2分、 郊區5分;離峰市區8分、郊區11分,週六全日離峰時段。到了假日首班車05:30,市區班距拉長到10分、郊區更是30分鐘。5/1勞動節全日不行駛。車站前後約50m的白色破折線供光學引導裝置使用。這套技術來自Siemens,透過數位攝影機讀取地上記號,確保車子進站時可距離月台6公分,提供更好的無障礙環境。規劃初期曾考慮導入Irisbus Civis,但因技術問題與耗油關係而放棄。 搭上Heuliez GX437 BHNS,解鎖在歐洲搭雙節巴士的成就,結果因為前面提到的誤會,搭一站就在Cathédrale下車了。順帶一題,車型結尾的BHNS是法文「高服務品質巴士」的縮寫,也是法國對BRT的稱呼。既然下車了,看看附近街景如何,這條街除了專用道與人行道,完全沒有私家車的空間。人們悠哉地騎著自行車與滑板車從我眼前晃過,但維基百科說專用道禁止自行車進入啊(笑)。
車站與各地輕軌車站類似,擁有自動售票機、LED到站顯示看板等設備,相關裝飾也十分類似。不久之後搭上由Irisbus Créalis Néo 18運行的T3,每個車門各一台驗票機,並裝有LED與LCD資訊顯示器。線上幾款車都是4門低地板巴士,對於加快乘客上下車有幫助,也可減少乘客不想往車廂後半段站立的狀況。 在飯店最近的Saint-Marc下車,一旁恰好有早市,蔬果、家具、書籍等應有盡有,也是不錯的文化體驗。但礙於時間不夠,遠遠拍張照就離開了。
後來與同事會合後,乘坐遊覽車前往當天第一個景點,沿途剛好看到類似BRT總站的地方。這站是Mont-Riboudet Kindarena,因位於通往高速公路的要衝,並擁有大賣場與運動中心,特別規劃Park and Ride機制讓乘客將私家車開來這裡停車,再轉搭大眾運輸系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