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為慶祝與日本京急電鐵締結姊妹10週年,台鐵公司開行第二代京急彩繪列車,配合台灣觀光署活動命名為「嗶嗶嗶嗶台灣號」。車體寫著「台湾」字樣,有些人誤認為簡體中文,實質上是日文漢字。不過更進一步來說,兩者是寫法幾乎相同的異體字,也是漢字簡化的結果。
部份中文使用者看到漢字,直覺地以為是中文(漢語)。東亞許多國家的語言,確實受到漢字與漢文化影響,引入許多漢語詞彙。
但外語終究是外語,有自己的邏輯與發展脈落,除了寫法不同,有些連意思也不同。更發展出自己獨自的漢字,例如日語的「峠」,指的是隘口。文字只是載體,就像用拉丁字母書寫的語言,並非全部都是英文。
舉例來說,「叶」原本是「協」的異體字,在日文作為願望成真的意思,在現代中國則被假借為「葉」的簡體字;芸芸眾生的「芸」,在日本則是作為「藝」的新字體,因此日文「芸備線」的中文應為「藝備線」。
不同時代或地區,常將特定寫法或字體視為「標準」,例如康熙字典就是權威著作。但民間自然有不同的寫法,這些被視為「異體字」。台灣的「台」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到了20世紀,各國興起漢字簡化與漢字廢止論,主要理由是既有漢字不利書寫與教育。在漢字簡化的過程,有些既有的異體字被視為正字,有些則是另創新字體。所以就結果來說,中國與日本在漢字簡化的過程,挑選了寫法幾乎相同的「湾」作為「灣」的替代字體。即便中國的「湾」少了個勾勾,在草書等不同書寫風格,也許跟日本新字體沒有太大差異。
至於台灣,實際統治的中華民國也曾計畫推動漢字簡化,後來因黨內反彈等因素作罷,戰後也被引申為傳承正統。韓國則直接不使用漢字,僅使用諺文(韓文字母)。漢字僅在部份文件或遇到同音字時註記。值得一提的,韓國鐵道Korail的車站燈箱會標注漢字,由於未經簡化,寫法跟台灣差不多,例如上個月造訪的「廣川驛」。
透過漢字演化的異同,更能了解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與歷史發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