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台北陰雨綿綿拍車去-松山、南港車站

不知不覺已經2個月了。不過一直沒有動力去寫,或是說懶......今天趁著期中考考完來寫吧!至少有個「有始有終」的感覺。
雖然是來拍火車,不過也算是來玩的,何必使自己如此落魄不堪呢?因此決定早點回到台北市。在車上打盹一下,所幸沒有像上學搭公車睡過頭。列車鑽入隧引道,準備進入地下畫的南港站,但本列車未停靠,因此用「以退為進」的方式,先到下一站-松山。
本篇拍攝日期:2009年1月23日

去年暑假上了台北兩次,一次是在松山車站,而另一次則是前往向陽路平交道上的天橋紀錄。而這一次,我只看到一閃一閃的光線射入車內,只看得到自己的反射,就像是城市中忙碌的人,只看得到自己。

來到了松山站的新月台,除了明顯比較新之外,旅客資訊系統的易讀性感覺也更加清楚。一旁看到販賣機由熊貓圖案,難道跟團團圓圓有關?(笑)

有人說松山車站很漂亮,一開始我只有注意到會一旁有光線點綴的手扶梯。站內尚稱明亮,一旁除了第二期工程的告示之外,還有松山車站的歷史介紹。不過等我第一次看到松山站,已經是地下化工程時的臨時車站了。

因為列車已轉入地下營運,因此上方的鐵路已功成身退,除了本來的站場被切出一條便道之外,紅色的天橋佇立於此,顯得格外孤寂。
台北市內的風雨明顯比基隆小很多,也許是被南港山擋住了?因為時間不趕,決意前往虎林街平交道。如今,那個有時等待超過2分鐘的平交道已不復在,本來列車行走的第方正準備另做其他用途。才短短半年,卻有如此大的變遷!
接著拍拍新的站體,老實說感覺不是「好漂亮」,但可以說是「新穎」吧?(或是我的感覺太遲鈍了)黃底藍字的「松山車站」還讓我感覺像是捷運入口。
但大廳卻是顛覆了我的成見,天花板和地面畫出的圓,順著手扶梯的直線向下延伸,其實還不錯看。

松山站拍完了,準備前往南港站。索性搭了最近的一班車,使用的車型是台灣第一款通勤用的電聯車-EMU400。(最早的電聯車是EMU100型自強號)畢竟是第一次搭,對我來說感到蠻新鮮的,但對於本車的旅客來說,卻是夢魘,因為本班車已經誤點21分鐘。(或是旅客已經習慣了?)

內部配置似乎跟我比較常遇到EMU500/600似乎差不多,但本車型一旁只有兩個門,因此消化旅客的速度可能會比較慢些。
回到剪票口的大廳層,再來看看往月台的入口,不知道為何都會讓我有種走進登機門的感覺。算著算著,去日本也已經是10個月前的事情,不過我想,第一次都回憶總是特別的令人懷念吧!
這兩站的資訊看板都是使用雙色LED,聽說其他LED用紅色,是因為波長較長的緣故?但我個人認為雙色的比較易讀。
空曠的大廳,過客並不多。我搭乘手扶梯回到車站大門,距離感覺不短,大概也跟挖得比較深有關。
回到正面,可以看到台鐵局徽與高鐵公司的標誌,即使再漂亮的站體,在工程完工前,似乎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入口」而已。而附近其他的週邊工程仍然興建中,等全部完工才可以脫胎換骨。
目前要前往捷運南港站,還要走上一段路才行,短期內仍不太方便轉乘。在途中有看到類似鐵路倉庫的東西,不知道是否為當時殘存下來的?
終於走到的捷運站,簡潔美麗的曲線讓我忍不住多拍幾張。地下鐵的入口可以與地下道無異,但也可以花點巧思,讓建築也是藝術的一部分。但往對面一看,卻是拆除中的南港臨時站。第一次與他見面是2005年,當時爸爸帶我花兩天的時間,將松山至山里間的車站進行拍攝。如今,鐵路已經立體化,七堵站也躍升為西幹線的始發站,頗有大站風範。
走進捷運南港站2號入口,一旁看到的不是灰暗單調的磁磚,而是著名畫家-幾米的作品。同樣是搭乘地下鐵的人,一樣可以看到「地下鐵」形形色色的繪畫作品。除了入口,包括月台層的牆面上也有。花點巧思,看起來就會有所不同。
這一天的拍攝行程就差不多結束了。接著照著本來的計畫,前往微風廣場的紀伊國屋書店逛逛。感覺微風店的空間比台中大一點,部份書籍也比較多。比較好玩的是有書籍查詢系統,可以看看是否有庫存。(而且似乎是日語的Windows!?)

接著又去了一下地下街,並與姊姊會合後就先休息了。

除了家裡到高鐵站這段不好意思的勞請我爸爸接送外,大概已經破了自己一個人出門的最遠紀錄。在幾年前自己搭到三義車站,在搭下一般車回台中,而這一次則推進到基隆。有學長說高中時會跟我一樣想自己出門,但到了大學,卻是渴望回家,我想等時候到了,我就會有這樣的感受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