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個月寫了「安裝 Kubuntu 12.04 於技嘉B75M-D3H」,不過沒有實際貼圖或介紹。與其說是介紹,倒不如說是自嗨文,實用度遠比前一篇文章還低。我會這麼開心的原因,在於這台電腦是我第一次衡量自己的需求,上網找資料並詢問朋友意見,從無到有組起來的,有種物超所值的感覺。
再貼一次電腦的配備
由於在台北讀書,因此使用筆電的時間會佔大多數。而家裡的電腦,主要是儲存資料的用途,並且播放照片和影片。再加上我不玩PC Game,因此獨立顯卡對我來說只是耗電而已,最後考慮的是含有內顯的Intel CPU。除了對Intel比較熟悉外,Intel對Linux的支援度比起AMD和Nvidia還好,也是考量的重點之一。本來有點擔心G840的Intel Graphic HD 效能不及 i3的 HD2000 ,後來實際使用發現,G840應付日常生活已綽綽有餘。如果以後買新筆電,我想選搭載Intel內顯CPU的機種就好。
主機板方面,目前比較便宜的選擇是H61晶片的主機板。只是既然要買新電腦,希望可以選新一點的,而且B75還多了前置USB 3.0 ,對於在一年前已經購入USB 3.0隨身硬碟的我來說,十分方便。唯一擔心的,只有Linux對B75晶片組的支援度。很幸運的,我使用上沒有遇到大問題,也受惠於前置USB 3.0的高速。不過如果是使用Ivy Bridge的CPU,可能要先查一下目前的支援狀況,因為似乎有bug。(G840是Sandy Bridge架構)
電源供應器的部份,老實說算是買大了。本來有看上海韻330w,不過沒有OCP這一點讓我有點疙瘩。雖然知道一般使用上沒差,不過既然買東西就是要開心,所以選了全漢的這顆Power。用起來沒問題,唯一比較可惜的是SATA電源接頭只有4個。
機殼的部份,我希望線條和配色越單調越好。這個機殼雖然正面看來有點微妙,但感覺上還OK,線條也很簡潔。挑零件時,對這個機殼售完感到可惜,並開始找其他選擇。後來看到已到貨,馬上二話不說作最後確認,連同以上的配備一起下單。
電腦搬回家之後,還不能馬上使用。首先要將沿用的零件由舊電腦拆下,再安裝到新電腦上。以下圖多,而且手震情況嚴重,請多包含。
再貼一次電腦的配備
CPU (中央處理器):Intel Pentium G840不過在這之前,還沒裝過主機板、CPU和電源供應器,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請店家先行組裝,避免閃失。
MB (主機板) :Gigabyte B75M-D3H
RAM (記憶體) :金士頓 DDR3 4G-1333 *2
VGA (顯示卡) :無
HDD (硬碟) :沿用(WD 2500AAJS+WD 10EALS)
DVD-RW (燒錄機) :沿用
PSU (電源供應器):全漢 藍晶鑽二代 350W
CHASSIS (機殼) :Source 210 Elite (白)
由於在台北讀書,因此使用筆電的時間會佔大多數。而家裡的電腦,主要是儲存資料的用途,並且播放照片和影片。再加上我不玩PC Game,因此獨立顯卡對我來說只是耗電而已,最後考慮的是含有內顯的Intel CPU。除了對Intel比較熟悉外,Intel對Linux的支援度比起AMD和Nvidia還好,也是考量的重點之一。本來有點擔心G840的Intel Graphic HD 效能不及 i3的 HD2000 ,後來實際使用發現,G840應付日常生活已綽綽有餘。如果以後買新筆電,我想選搭載Intel內顯CPU的機種就好。
主機板方面,目前比較便宜的選擇是H61晶片的主機板。只是既然要買新電腦,希望可以選新一點的,而且B75還多了前置USB 3.0 ,對於在一年前已經購入USB 3.0隨身硬碟的我來說,十分方便。唯一擔心的,只有Linux對B75晶片組的支援度。很幸運的,我使用上沒有遇到大問題,也受惠於前置USB 3.0的高速。不過如果是使用Ivy Bridge的CPU,可能要先查一下目前的支援狀況,因為似乎有bug。(G840是Sandy Bridge架構)
電源供應器的部份,老實說算是買大了。本來有看上海韻330w,不過沒有OCP這一點讓我有點疙瘩。雖然知道一般使用上沒差,不過既然買東西就是要開心,所以選了全漢的這顆Power。用起來沒問題,唯一比較可惜的是SATA電源接頭只有4個。
機殼的部份,我希望線條和配色越單調越好。這個機殼雖然正面看來有點微妙,但感覺上還OK,線條也很簡潔。挑零件時,對這個機殼售完感到可惜,並開始找其他選擇。後來看到已到貨,馬上二話不說作最後確認,連同以上的配備一起下單。
電腦搬回家之後,還不能馬上使用。首先要將沿用的零件由舊電腦拆下,再安裝到新電腦上。以下圖多,而且手震情況嚴重,請多包含。
新舊電腦比較
舊電腦內部
在這五年中,主要是換掉IED界面的光碟機、多加一顆硬碟。
少了IED排線的主機感覺寬敞許多。
輸出I/O比較
舊電腦的主機板也有內顯,不過性能沒那麼好,使用的獨顯則是Nvidia 8500GT。新電腦少了很多輸出界面,如PS/2僅保留一個。不過多了USB 3.0和HDMI、DVI輸出。此外,GA-B75M-D3H這塊板子背後沒有7.1聲道輸出,必須透過前置的面板才行,不過我平常沒在用,所以不在意。
尚未安裝儲存裝置的主機內部
明明不是小機殼,卻選了Micro ATX規格的主機板,加上沒裝顯卡,感覺好空啊!
主機板特寫
新主機和由舊電腦拆下的零件
免工具安裝硬碟和光碟機
(雖然我怕不牢固,硬碟兩側一樣鎖螺絲......)
機殼頂端還可以追加風扇
有點擔心灰塵會從這個洞伺機而入
現役的三顆硬碟之二
WD 10EALS=>2010/6/4購入
WD 2500AAJS=>原硬碟故障後取得的良品
完工圖
主機放置後的樣子
至於隨身硬碟的部份,我的是Toshiba的500GB硬碟。平均讀取速度是69.9MB/s,超過USB 2.0的理論速度,最低速也有39.6MB/s,感覺算不錯了。(MB/s寫成Mb/s應該是誤值吧...... Bug #919606)
至於SATA3的實測等SSD降價再說吧!效能和容量來比較的話,我會選擇容量。平常有看影片、拍照的習慣,120GB的SSD對我來說絕對不夠用,相同的價格,買傳統硬碟可以裝更多東西,比較符合需求。
感謝閱讀,並祝這台電腦穩穩不當機,硬碟不故障。(笑)
硬體的部份搞定後,就是上一篇安裝系統的部份。不過即使組好了,我主要還是開筆電,直到把Firefox的設定檔複製到這台電腦,並且設定好同步後,才把重心轉過來。現在的我,果然花很多時間在使用瀏覽器上,這也難怪瀏覽器的設定,會成為選擇使用重心的關鍵。
順帶一題,在安裝儲存裝置前,有先就已安裝的硬體做測試,並同時執行Live USB,測試系統與硬體的相容性。沒想到一切很順利,連開1080p的webm影片都沒問題!(笑)
至於隨身硬碟的部份,我的是Toshiba的500GB硬碟。平均讀取速度是69.9MB/s,超過USB 2.0的理論速度,最低速也有39.6MB/s,感覺算不錯了。(MB/s寫成Mb/s應該是誤值吧...... Bug #919606)
至於SATA3的實測等SSD降價再說吧!效能和容量來比較的話,我會選擇容量。平常有看影片、拍照的習慣,120GB的SSD對我來說絕對不夠用,相同的價格,買傳統硬碟可以裝更多東西,比較符合需求。
感謝閱讀,並祝這台電腦穩穩不當機,硬碟不故障。(笑)
平常用筆電的話,新組好的這台記得要常常開,我的桌機就是一整個學期擺家裡沒人用、加上北部潮濕就掛掉了......orz
回覆刪除最近反而都在用新的這台。比較麻煩的是開學之後,我打算開一個使用者給我爸用,反正KDE下有類似接龍的遊戲,應該足夠讓他玩(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