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火車換新機:Canon EOS R7 開箱與機種比較

20221007_212944_darktable

自從2014年6月購買Nikon D7100作為第一台單眼,一直沒有更新相機。8年過去,這次直接換系統,選擇Canon今年推出的APS-C中高階機身EOS R7。

換機緣起

之前的裝備如下:
Nikon D7100
AF-S DX NIKKOR 18-140 f/3.5-5.6 G ED VR (當時的Kit鏡)
Tamron SP 70-300mm A030

整體還算滿意,雙記憶卡槽即時備份、機頂螢幕快速切換參數,都是貼心順手的功能。但對於緩衝區太小導致連拍卡彈、高感光度雜訊較大稍微困擾。除非特殊畫面,頂多只開到ISO 4000。

由於機齡較高、拍火車跟公車又常用連拍,擔心快門簾損耗故障。這個憂慮在今年9月中成真,D7100在快門數80,283時故障,快門簾直接斷裂卡住。即便1年多前就關注相機市場,臨時故障一時不知道換哪台。

擔心近期半導體不足,影響新機鋪貨,還是先送修D7100。但心想用了8年,是時候試試看新機新技術了。

第一個選擇:APS-C或全片幅?

Nikon D7100是APS-C片幅,一直猶豫要不要換高感光度表現更好的全片幅?但「畫質」、「攜帶性」、「價格」三個面向,難以完全滿足。

APS-C

  • 等效焦距較長(全幅的1.5x或1.6x)
  • 機身通常較便宜、較輕巧
  • 高感光度表現較差

全幅

  • 畫質與高感光度表現好
  • 機身通常較貴、較重
  • 望遠相比APS-C,要選擇焦距更遠的鏡頭

對於拍攝交通工具,望遠、連拍與對焦是三大需求。平常拍火車特寫,使用200mm~300mm是家常便飯(35mm全幅等效是300mm~450mm)。高速連拍無論片幅大小,通常要中階以上機身才有,又是筆費用。

選擇APS-C機身比較便宜,望遠鏡頭也可用比較經濟的70mm-300mm,但畫質終究比不上全幅。更尷尬的是,Sony、Nikon等廠商已超過3年未推出中階APS-C機身。

選擇全幅可應付惡劣光線或夜拍,提供更多創作可能。但價格較貴。以我的需求使用100mm-400mm以上鏡頭,平價的選擇又不多。 又如Canon俗稱大白的 EF 100-400mm F4.5-5.6 L IS II USM ,對我而言不僅價格難負擔,單鏡頭1.6kg幾乎無攜帶性。

機種選擇

選擇新機時,曾在PTT的DSLR板詢問板友意見。以下是我挑選過程的思路:

M43機身

※OM SYSTEM OM-1
十分輕巧、鏡頭選擇多、畫質其實不輸給APS-C機種。但我還是有些片幅迷思,想選至少APS-C的機種。

APS-C機身

※Nikon D500
可用ISO稍微提高、雙卡槽,既有鏡頭直接沿用。但2016年發表至今已久,又比D7100還重。

※Nikon Z50
+ Z DX 18-140mm + FTZ轉接F接環70-300mm

重量輕、連拍11fps,價格也便宜。但單卡槽、無機身防手震,續航較差。

※Canon R7
+ RF-S 18-150mm + RF 100-400mm

連拍快(機械快門15fps、電子快門30fps)、有機身防手震、雙卡槽,價格也不算貴,很吸引我。但擔心RF 100-400mm鏡頭光圈偏小,機身也沒機頂螢幕。

※Sony A6000系列(A6600等)
這次沒納入考慮。還是比較喜歡類似單眼的外型與握感。

※FUJI系列(X-T4、X-H2S
以APS-C為主的廠商,不用擔心APS-C支援度。但網友分享對焦效能較其他廠牌弱。旗艦級X-H2S對焦強,但價格買不下手。

全幅機身

※Nikon Z5
雙SD卡槽、價格便宜、重量較輕。但聽網友分享連拍真的不強。

Nikon Z6 II
雙卡槽、機頂螢幕、連拍14fps,功能強大。其中一個卡槽是速度快,但價格稍貴的CFexpress/XQD。

無論哪台Nikon Z系列全幅,選擇望遠鏡頭都要取捨。 Z 100-400mm f/4.5-5.6 VR S要價台幣9萬、重達1.4kg。選擇F環100-400mm鏡頭加FTZ轉接環,價格會比較便宜。

※Sony a7 IV
副廠鏡頭選擇多、雙卡槽,無機頂螢幕。若選這個組合,大概要徵二手的SIGMA 100-400mm。

※Canon R6
雙SD卡槽、無機頂螢幕,但可搭配RF 100-400mm這顆鏡頭。

選擇全幅機身,還要考慮平常的標準變焦鏡。我被D7100的kit鏡18-140mm寵壞,多數情境能一鏡到底。同樣焦段在全幅要找28-200mm左右的旅遊鏡,不然就是習慣28-70mm、28-105mm等常見組合。

選擇Canon R7的原因:價格、性能、攜帶性

多方考慮與猶豫後,最後還是選擇APS-C的Canon EOS R7,搭配Kit鏡RF-S 18-150mm與RF 100-400mm。

第一考量確實是預算。Canon R7單機身4萬元有找、kit組也才5萬出頭,比全幅單機身還便宜。平常用kit鏡打天下,其他預算可投資望遠鏡頭。

此外Canon R7性能誠意足夠,連拍媲美中高階機種、對焦能力強、雙SD卡槽符合即時備份的需求,又有機身防手震。3250萬畫素也提供事後裁切的彈性。

最後考量攜帶性。平常出門拍車,主要搭乘大眾運輸為主,希望減輕隨身攜帶的負擔。全幅機身+高畫質望遠鏡頭動輒3kg,再加上標準望遠鏡頭,負擔更可觀。我想犧牲一些畫質,換取多帶出門的機會。

至於無反光鏡相機(MILC)使用的電子觀景窗,或是追求小體積省略機頂螢幕,就算是時代趨勢慢慢習慣吧。

開箱!Canon EOS R7

其實R7自發表後一直缺貨,Canon日本購物網站保守預估,預約後2.5個月才能交貨。9月底詢問台中6間相機店,都告知沒有現貨。我先在兩間實體店家排單(事先確認可不買),並不時關注電商狀況。

10/05剛好發現PChome 24h補貨,馬上手刀下訂,10/07就收到包裹了。想碰運氣的可以刷刷看電商,但數量應該不多,我買完就缺貨了。

首先是kit鏡:RF-S18-150mm f/3.5-6.3 IS STM
這顆鏡頭由台灣製造,輕巧如玩具般,甚至產生口徑比接環還小的有趣畫面。

20221007_212325

接著是機身正面照,日本製造。
詳細規格就不提了,跟有反光鏡的Nikon D7100相比,機身整個小一號。

20221007_212748
20221007_213829
20221007_213935

RF100-400mm f/5.6-8 IS USM 則是相機到貨前就先買了。與Tamron 70-300mm相比較長較瘦,重量也略輕一些。

20221001_204819_darktable

EOS R7上手第一印象

詳細心得與照片分享,會獨立發文分享。

跟Nikon D7100相比,乍看之下低感光度的畫質沒有明顯進步,但放大100%會發現細節與銳利度都明顯提昇。高感光度也改善不少,我的標準比較寬鬆,現在能接受到ISO 6400、特殊狀況ISO 8000。

對焦與連拍受惠最新科技,即便是全範圍自動對焦,只要開啟Servo AF(AF-C)和主體追蹤,車子一來就會牢牢抓緊,不太需要自訂對焦點。15fps連拍對追焦技術不好的我,象徵每秒有更多成功機會。

3S9A0520
F8 225mm 1/1250 ISO 1250
機身直出(清晰度+1)
3S9A0495
F8 400mm 1/1000 ISO 1250
機身直出(清晰度+1)
3S9A0793
F8 300mm 1/60 ISO 12800
高ISO測試(機身直出、清晰度+1)

重量明顯減輕許多。R7 + RF 100-400mm的重量,甚至跟D7100 + 18-140mm差不多,帶出門或背在脖子上,負擔都小不少。

網路連線功能也是現代相機的基本功能,搭配手機app還能同步GPS資訊,真的有時代進步的感覺。

選擇R7要注意的事情

最大問題是鏡頭豐富度。目前專屬RF接環的APS-C專用鏡只有2顆kit鏡,除此之外只能用全幅RF鏡頭或透過轉接環使用EF接環鏡頭。但用了RF全幅鏡或轉接,多少抵銷了APS-C的輕便性。

舉例來說,既然同樣都是用RF 100-400mm這顆鏡頭,現在仍會思考當時是不是該多捏台幣2萬元,選擇全幅的R6 + RF 24-105mm 呢?

結語

20221007_221028

選擇相機需時時與自己對話,「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願意為拍照付出多少?」。付出的不只是金錢,也包括攜帶時付出的體力。

我覺得EOS R7是產品定位很厲害的機種。他沒有機頂螢幕、沒有更進步的堆疊式感光元件,也不是更高速的CFexpress記憶卡槽。但用更實惠的價格,提供強悍的對焦與連拍功能,精準瞄準我這種預算有限,但對望遠和機身性能有要求的消費者。

也期待Canon開出第一槍,促使Nikon和Sony更新APS-C中高階產線。

至於APS-C與全幅之爭,認識的同好有人拿全幅的Nikon D850、Z6 II、Canon R6,也有人拿APS-C的Nikon D7200、D500、Canon R10。

常思考自己想升級全幅,是為了應付偶爾的低光源,還是單純「別人有、自己也想有」的心理呢? 當然這沒有標準答案,也許過幾年就換全幅機身也說不一定。但還是那句老話,好的器材能提供更多可能性,但照片好壞重點還是在拍攝者的技術。看著許多人拿APS-C相機拍出的好作品,我不認為自己有發揮相機真正的實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