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與公車有時壁壘分明。走出捷運站看著密密麻麻的轉乘圖,常不清楚如何搭公車。其實發揮一些巧思,可大幅提昇幹線公車或捷運先導公車的辨識度,並補強軌道系統不足之處。
這次要介紹日本大阪的いまざとライナー(今里Liner),雖然在台灣充其量只是捷運先導公車,地下鐵站內指引與設備,仍值得借鏡。
いまざとライナー的誕生:Osaka Metro今里筋線延伸困境
Osaka Metro(大阪地下鐵)今里筋線主要行經大阪市東側,串連市中心放射出的鐵路路網,井高野〜今里於2006年通車。原本預定向南延伸6.7km至湯里六丁目,但考量財政負擔,恐怕不符經濟效益,計畫於2005年凍結。
2018年大阪市營地下鐵民營化後,大阪市與Osaka Metro決定展開社會實驗,在延伸區間開行BRT試圖增加客源,甚至評估代替鐵路的可行性。2019年4月1日,いまざとライナー正式通車,預定實驗期間為5年。由Osaka Metro負責經營、Osaka City Bus負責營運。
雖稱為BRT,這套系統沒有公車專用道、優先號誌系統,僅在各候車亭以橘色和黑色(代表色)點綴,並統一車輛塗裝。其實更接近台灣的捷運先導公車,或是當年的TTJ幹線公車。停靠站比照地下鐵1km的站距,採跳蛙式停站,避免頻繁靠站拉長運行時間。
いまざとライナー路線圖(圖片來源:Osaka Metro官網) |
-
BRT 1(地下鉄今里〜杭全〜湯里六丁目〜地下鉄長居,9km)
表訂約37min ・ 平均速率14.6km/hr
地下鐵今里線延伸區間,並向西延伸至大阪的大動脈:御堂筋線。
-
BRT 2(地下鉄今里〜杭全〜あべの橋,6.3km)
表訂約25min ・ 平均速率15.1km/hr
連結今里與大阪重要節點天王寺
班距為平日白天20分鐘、平日早晨・晚上・假日30分鐘,重疊區間班距減半。
這次探訪時間不足,僅搭乘折返點神路公園〜地下鉄今里駅這小段,重點放在站場資訊與轉乘設施。
本篇拍攝日期:2019年11月18日
站牌與車內動態資訊
依環境不同,站點有候車亭、簡易遮雨棚、純立柱三種形式。神路公園站只有四方型立柱,嵌入LCD螢幕以日、英、中、韓四語顯示動態,並張貼路線圖、時刻表、票價等基本資訊;地下鉄今里等候車亭站點,則安裝長方形LCD螢幕+大型佈告欄,類似台灣公車站牌。
搭乘時間近下班尖峰,即便有固定時刻表,受混合車道交通影響,仍發生2~5分鐘不等的延遲。部份看板為方便旅客掌握行程,多了前往主要站點的預估時間。
車內資訊系統與日本都會區巴士無太大差異,裝有LCD顯示器與到站播音。值得一提的是,會顯示抵達地鐵站的預定時間,以及最近幾班電車時刻,方便旅客轉乘。
根據這次搭乘經驗,預估時間還算蠻準的。神路公園預定晚3分鐘抵達,就真的晚3分鐘到;地下鉄今里顯示16:29抵達、實際為16:28。
地下鐵站內轉乘指引:鐵路與公車立於同等地位
這是我最推崇的部份。在Osaka Metro今里駅,いまざとライナー的南向搭乘處,正對著地下鐵7號出口。因此旅客一出站,馬上能無縫轉乘いまざとライナー繼續旅程。
那麼搭地下鐵下車的旅客,又如何得知要從7號出口出站?站內看板明顯註明「いまざとライナー」,並搭配大量地貼,可見度不亞於在此站交會兩條地下鐵:今里筋線、千日前線。比起轉乘公車,更像轉乘另條鐵路路線。
在車站大廳往7號出口的角落,設有旅客休息室,顯示いまざとライナー與一般公車動態資訊。
票價:與地下鐵和公車雙向轉乘優惠
いまざとライナー為均一票價日幣¥210,但持IC卡有地下鐵和巴士雙向轉乘優惠。
(圖片來源:Osaka Metro官網 [PDF]) |
90分鐘內轉乘巴士,則比照巴士間相互轉乘優惠,折扣¥210。同一條幹線巴士,在票價上同時具有地下鐵與巴士的地位。
官網資訊呈現:自成一格的「BRT」
在Osaka Metro官網,特別將いまざとライナー獨立於巴士,歸類在「BRT」專區,並提供時刻表、票價,以及各站牌轉乘路線等資訊。在乘車路徑規劃系統,整合地下鐵、BRT、巴士,亦可選擇單純搭乘BRT的路徑。
雖然硬體上與一般巴士無異,透過獨立分區提供資訊,即便第一次造訪的旅客,也能快速了解いまざとライナー資訊。以我為例,到目前還沒搭過大阪的一般巴士,但多虧這個專區,一下子就掌握運行方式與時刻。
仍待解決的課題:增加有限的旅次
難得介紹這條路線,來談談利用狀況吧。
根據今年2月乗りものニュース的報導、大阪市公佈的利用狀況,平均每日搭乘人次為2019年約3000人、2020年約2900人,考量疫情影響,人數增減並不明顯。其中大池橋站旅次增加14%,推測是因為距離車站最遠,屬鐵路服務的空白地帶。
在地下鐵今里駅每日相互轉乘的旅次,只有420人左右。其實今里筋線本身就是Osaka Metro最虧錢的路線,這個數字恐怕難以顯示延伸區間的必要性。
以搭乘區間來看,杭全〜湯里六丁目旅客數不多,主要仍集中在今里往返あべの橋(阿倍野橋)的BRT2,以及湯里六丁目〜地下鉄長居的橫向連結。即便未來不蓋地下鐵,仍可考慮升級專用道等方式,滿足旅客進入市中心的需求。
結語:鐵路與公車轉乘的另個思維
幹線公車或BRT介於鐵路和一般公車之間,擁有比鐵路更廣的服務範圍,也提供比一般公車更密集易懂的服務。台北的Metro Bus幹線公車、台中的台灣大道幹線公車,都符合這些特質。但無論台鐵或捷運,鮮少區隔幹線公車與一般公車,削弱了幹線公車的存在價值。
從いまざとライナー的例子可以看到,即便是硬體設備較簡易的系統,仍可提供旅客由電車月台→閘門→地下鐵出口→公車候車亭一目了然的無縫轉乘體驗。先天硬體更健全的台北與台中,只要補強軟體面的指標,相信更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軌道運輸興建期長,短期內透過加強幹線公車的指引,相信對於既有路網也有助益。以台中為例,捷運藍線也許要再10年才會通車,對僅有綠線的台中捷運而言,無疑是困境。若能將台灣大道幹線公車納入,即便施工期間專用道有些許異動,仍能擔負連結台中車站、科博館、朝馬、榮總、東海的重責大任。
台中捷運市政府站往北屯方向月台,已在出口指示牌寫上「優化公車(原BRT)」。雖然單就這塊告示,資訊略顯不足,仍相信是個好的開始。
至於いまざとライナー本身,反而是軟體配套充足,但硬體設施難與一般巴士區隔。考量今里筋路幅,興建巴士專用道可能引起反彈,也許能調整路口時相甚至優先號誌系統,縮短乘車時間。
期待透過不同運具的整合,讓更多人選擇大眾運輸,並重視「人」的移動空間,實現人本交通的理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