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列キハ47照亮天色未明的鳥取駅,分別待向東西待發。搭乘早班車的目的,正是為了造訪久仰大名的余部橋樑。
首先搭乘山陰本線的快速列車至浜坂駅,再轉乘普通列車至餘部駅,路程達43公里,已經是兵庫県境內了。車上看到有人提行李廂,不知目的地是何處?
列車自鳥取駅發車後,高架化稍微減緩上山坡度,但沒有像国道9号那麼長的隧道,終究要迂迴前進。這段風景大概有點像台鐵舊山線。過了福部後視野變寬,沿途可看到鳥取砂丘與浦富海岸。
抵達浜坂駅轉乘往豊岡方向的普通列車,同樣是キハ47形。轉乘時間只有4分鐘,還要過地下道,幸好來得及。轉乘的人不少,本來以為都要去餘部駅,最後下車的只有2個人。
余部橋樑前世今生
余部鐵橋是日本著名的鐵路風景,高聳紅色鐵橋跨越山谷,一旁湛藍海景令人印象深刻。余部鐵橋於1912年通車,直到2010年才被今日的水泥橋取代。
當時山陰本線京都-出雲今市(出雲市),最後僅剩東側香住-浜坂尚未通車。由於山脈接臨海岸,當時考慮要走內陸迂迴或先行方案。前者需興建當時技術難以克服的長隧道;後者距離較短,但橋樑搭建不易,海風也將使保養不易。最後採用石丸重美主張的現行方案。
香住與浜坂海拔皆約7公尺,但為減短隧道長度,鐵路仍沿著河流爬坡至分水嶺桃観峠,最高點桃観隧道為海拔80公尺。在余部一帶長300公尺、高41公尺的谷底,即以余部橋梁克服。
橋墩鋼材由美國進口至門司港,再海運至余部海邊;橋面鋼材自德國進口,在神戶處理後陸運至工地。有趣的是,橋樑設計者是當時主張內陸案的古川晴一。興建2年多以後,終於在1912年通車,從此縮短近畿至山陰地區的時間,物產流通活絡。
但鐵橋亦產生負面影響。如同施工前所預期,維護橋樑相當費工。由橋上掉落的垃圾和鐵屑,以及列車經過的噪音亦造成當地民眾困擾。
鐵橋一旦風速超過20m/s時必須停駛,降低了鐵路可靠性。1986年更因風速儀故障與瞬間陣風33m/s,回送列車摔下橋壓壞工廠與民宅,造成6人死亡、6人受傷,是啟用以來唯一且最嚴重的事故。
新建的水泥橋解決上述問題,採用板式軌道方便維護與降低噪音,較高的防風牆讓列車可於30m/s以下的風速安全行駛。
功成身退的舊橋則保留餘部側3座橋墩為觀景台「空の駅」,原用地成為公園。98年間的傳奇以另種形式延續下去。
余部拍攝點
由於上述特色,餘部駅旁有制高點可拍攝列車。過去餘部駅鐵路在北側,從月台可直接走樓梯上去。但新橋通車後,鐵路改在南側,下車後循出站動線,在叉路右轉鑽過橋下,迂迴爬上去。
這天目標是キハ189系的はまかぜ2号,但列車接近時不但逆光,天色未明海面一片死白,直接放棄經典橫向構圖,退而求其次拍攝列車與新橋曲線。はまかぜ為配合觀光,列車車頭貼著「天空の城 竹田城跡」headmark。
其實考量光線,下午順光絕對比較好。早上天氣比較涼,但蚊蟲早已伺機而動,有點惱人。
余部
余部是個臨海的小聚落,細細的長谷川從一旁流過,座落於山間有些祕境感。當天還看到有人在一旁垂釣,頗悠閒。
除來到橋下散步外,亦可由餘部鉄橋旁「空の駅」鳥瞰聚落。
餘部駅
余部鉄橋通車時此處並未設站,余部(あまるべ)居民搭車必須趁列車空檔,步行渡過鐵橋與隧道,抵達附近的鎧駅。在當地居民的要求下,終於在1959年啟用。為避免與姫新線的余部駅(よべえき)混淆,取名為餘部駅(あまるべえき)。
本站僅有一座岸式月台和通過線,是座小巧的無人站。車站設置於山腰,旅客必須沿著山路緩緩走下山,才能抵達聚落。餘部駅由於余部鉄橋聲名大噪,橋下亦有国道178号經過,大概不算秘境駅,但我蠻喜歡其散發的小站風景。
切換新橋後,舊橋保留3個橋墩並整修橋面為觀景台,命名為「空の駅」。站在上面可鳥瞰余部部落,同時想像昔日列車經過的情境。
離開前我抽了張整理券,這是在無人站上車時,證明自己乘車站方便下車繳費的單據。我使用JR Pass不用另付車資,單純當作到此一遊的紀念品。
搭乘列車回到鳥取駅,整理行李後將穿過山的另一側,前往人生第一個造訪的日本城市:大阪。
Day 7(09/06)前晚大約0點才就寢,算起來才睡了約4小時。睡眼惺忪地走到一旁的Lawson買早餐和雨傘(前一天掉在觀光船搭乘處,聽到聲音沒注意,直到回鳥取駅才發現),便走上鳥取駅月台搭車。
行程:
余部橋樑巡禮
スーパーはくと・智頭急行線乘車(鳥取-新大阪)
大阪難波附近快閃
東海道新幹線乘車(新大阪-東京)
東京鐵塔
更多照片:Flickr相簿「2014日本縱貫之旅-Day 7」
總集篇:
2014日本縱貫之旅:前言與規劃心得
2014日本縱貫之旅:文章總覽
首先搭乘山陰本線的快速列車至浜坂駅,再轉乘普通列車至餘部駅,路程達43公里,已經是兵庫県境內了。車上看到有人提行李廂,不知目的地是何處?
列車自鳥取駅發車後,高架化稍微減緩上山坡度,但沒有像国道9号那麼長的隧道,終究要迂迴前進。這段風景大概有點像台鐵舊山線。過了福部後視野變寬,沿途可看到鳥取砂丘與浦富海岸。
抵達浜坂駅轉乘往豊岡方向的普通列車,同樣是キハ47形。轉乘時間只有4分鐘,還要過地下道,幸好來得及。轉乘的人不少,本來以為都要去餘部駅,最後下車的只有2個人。
余部橋樑前世今生
余部鐵橋是日本著名的鐵路風景,高聳紅色鐵橋跨越山谷,一旁湛藍海景令人印象深刻。余部鐵橋於1912年通車,直到2010年才被今日的水泥橋取代。
當時山陰本線京都-出雲今市(出雲市),最後僅剩東側香住-浜坂尚未通車。由於山脈接臨海岸,當時考慮要走內陸迂迴或先行方案。前者需興建當時技術難以克服的長隧道;後者距離較短,但橋樑搭建不易,海風也將使保養不易。最後採用石丸重美主張的現行方案。
香住與浜坂海拔皆約7公尺,但為減短隧道長度,鐵路仍沿著河流爬坡至分水嶺桃観峠,最高點桃観隧道為海拔80公尺。在余部一帶長300公尺、高41公尺的谷底,即以余部橋梁克服。
橋墩鋼材由美國進口至門司港,再海運至余部海邊;橋面鋼材自德國進口,在神戶處理後陸運至工地。有趣的是,橋樑設計者是當時主張內陸案的古川晴一。興建2年多以後,終於在1912年通車,從此縮短近畿至山陰地區的時間,物產流通活絡。
但鐵橋亦產生負面影響。如同施工前所預期,維護橋樑相當費工。由橋上掉落的垃圾和鐵屑,以及列車經過的噪音亦造成當地民眾困擾。
鐵橋一旦風速超過20m/s時必須停駛,降低了鐵路可靠性。1986年更因風速儀故障與瞬間陣風33m/s,回送列車摔下橋壓壞工廠與民宅,造成6人死亡、6人受傷,是啟用以來唯一且最嚴重的事故。
新建的水泥橋解決上述問題,採用板式軌道方便維護與降低噪音,較高的防風牆讓列車可於30m/s以下的風速安全行駛。
功成身退的舊橋則保留餘部側3座橋墩為觀景台「空の駅」,原用地成為公園。98年間的傳奇以另種形式延續下去。
余部拍攝點
由於上述特色,餘部駅旁有制高點可拍攝列車。過去餘部駅鐵路在北側,從月台可直接走樓梯上去。但新橋通車後,鐵路改在南側,下車後循出站動線,在叉路右轉鑽過橋下,迂迴爬上去。
這天目標是キハ189系的はまかぜ2号,但列車接近時不但逆光,天色未明海面一片死白,直接放棄經典橫向構圖,退而求其次拍攝列車與新橋曲線。はまかぜ為配合觀光,列車車頭貼著「天空の城 竹田城跡」headmark。
其實考量光線,下午順光絕對比較好。早上天氣比較涼,但蚊蟲早已伺機而動,有點惱人。
余部
余部是個臨海的小聚落,細細的長谷川從一旁流過,座落於山間有些祕境感。當天還看到有人在一旁垂釣,頗悠閒。
除來到橋下散步外,亦可由餘部鉄橋旁「空の駅」鳥瞰聚落。
餘部駅
余部鉄橋通車時此處並未設站,余部(あまるべ)居民搭車必須趁列車空檔,步行渡過鐵橋與隧道,抵達附近的鎧駅。在當地居民的要求下,終於在1959年啟用。為避免與姫新線的余部駅(よべえき)混淆,取名為餘部駅(あまるべえき)。
本站僅有一座岸式月台和通過線,是座小巧的無人站。車站設置於山腰,旅客必須沿著山路緩緩走下山,才能抵達聚落。餘部駅由於余部鉄橋聲名大噪,橋下亦有国道178号經過,大概不算秘境駅,但我蠻喜歡其散發的小站風景。
切換新橋後,舊橋保留3個橋墩並整修橋面為觀景台,命名為「空の駅」。站在上面可鳥瞰余部部落,同時想像昔日列車經過的情境。
離開前我抽了張整理券,這是在無人站上車時,證明自己乘車站方便下車繳費的單據。我使用JR Pass不用另付車資,單純當作到此一遊的紀念品。
搭乘列車回到鳥取駅,整理行李後將穿過山的另一側,前往人生第一個造訪的日本城市:大阪。
留言
張貼留言